肿瘤化疗及护理
一.概述
(一)肿瘤化疗的发展史
我国临床肿瘤学和内科肿瘤学起步较晚。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当时的日坛医院)成立的第二年,在我国肿瘤学元老金显宝、吴桓兴德倡导下成立了第一个化学治疗组。1965年改为肿瘤内科,以后各地肿瘤医院先后建立了内科肿瘤专业。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在上海、北京开展,并在放线菌素D(更生霉素)等的研究中取得成功,此后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制、仿制、引进不断取得进展。
(二)肿瘤化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1.化疗的周期及疗程
(1)周期:用化疗药物的第一天算起,至21天或28天,即3-4周称之为一个周期。
(2)疗程:连续化疗2-3个周期,有的肿瘤需化疗4-6个周期才算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常有较长时间的休息,一般为2-3个月,其目的是恢复或重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使患者各脏器功能得到充分调理。
2.肿瘤化疗的形式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肿瘤化疗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根治性化疗、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姑息性化疗
3.化疗的适应症
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②某些实体瘤。③实体瘤术后或放疗后配合化疗以巩固疗效④晚期,广泛转移,不宜手术或放疗。⑤癌性胸、腹腔积液和心包积液。⑥肿瘤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症、脑转移。
4.化疗的禁忌症
①白细胞总数低于4*10 9/L者;②肝肾功能异常、明显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心肌病变,感染发热等情况下,不适合用化疗,须先改善以上症状。
5.停用化疗的指针
①白细胞下降至3*10 9/L以下,血小板下降至60*10 -/L以下。②肝肾功能或心肌严重损伤者。③感染发热,体温在38°以上。④出现并发症,如胃肠道出血或穿孔、肺纤维化、大咯血等。⑤用药二周期,肿瘤病变恶化,可停用此方案,改换其他方案。
(三)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作用原理
一般分为烷化剂(包括环磷酰胺CTX)、抗代谢药物(甲氨蝶呤MTX、氟尿嘧啶5-Fu)、抗生素(表柔比星)、植物类(长春新碱VCR)、激素和其他(包括铂类、门冬酰胺酶、靶向治疗剂等)六大类。
二、肿瘤化疗原则和特点
1.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
①静脉给药②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③口服④腔内化疗⑤鞘内化疗⑥动脉内化疗⑦膀胱内灌注⑧局部涂抹。
2.化疗药物的给药原则
有条件的患者应采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避免因化疗药物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如果选择外周静脉穿刺,应使用静脉留置针,选择前臂粗、直的血管穿刺,保证静脉输液的安全和质量。
3.对接受化疗患者的评估
①治疗方案的评估内容输液目的、输液疗程、输液速度、药液性质。
②患者情况的评估内容病程、年龄、性别、患者活动状况、患者的配合程度、皮肤 情况、穿刺部位、受教育情况。
③穿刺部位的评估内容皮肤状况、穿刺部位的选择、静脉能见度、静脉弹性、静脉瓣、静脉直径及长短。
三、抗肿瘤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护理
(一)局部毒副作用
1.临床表现 肿胀、烧灼感;药物外渗;溃疡形成;药物浸润皮下组织;病理表现;“静脉怒张”反应;延迟的局部反应。
2.护理要点
预防:化疗药物鉴别、输液部位的选择、合理选择静脉、安全用药、注射化疗药物前评估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后处理、输液前宣教。
发生外渗,应及时给予处理:立即停止输液,设法吸出渗出液,通知医生,通过原输液针给予相应解毒剂(若针已穿出血管则通过皮下注射给予解毒剂),拔针,避免不适当的压力;建议抬高病变肢体至少48小时。
(二)胃肠道毒副作用
恶心和呕吐的护理要点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做解释,减轻顾虑,提供心理支持。遵医嘱睡前给药(司莫司汀)。按医嘱及时准确给予止吐药物。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无异味,减少不良刺激。患者发生呕吐时应给予帮助,帮助其取舒适体位,保持床单位及衣物整洁。严格记录出入量,以评估其脱水情况。
黏膜炎临床表现为唇、颊、舌、口底、齿龈出现充血、红斑、疼痛、糜烂、溃疡;食欲减退,腹泻腹胀,甚至出现血便或发生便秘。
(三)骨髓抑制
临床表现:出现白细胞减少,当血小板少于50*10 9/L时会有出血的危险,而当血小板低于10*10 9/L时,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以及呼吸道出血;严重骨髓再生障碍时,易继发感染和出血。
护理要点:严格掌握化疗适应症,化疗前检查血象、骨髓情况。如果白细胞少于4*10 9/L,血小板少于80*109/L时,化疗应谨慎执行,需要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暂缓化疗,给予治疗。在治疗中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化疗后隔日查血常规,必要时每日查。遵医嘱应用促进血细胞生成药物,血小板降低时应注意预防出血,协助其做好生活护理。
(四)心脏毒性
(五)泌尿系统毒性
主要有尿道内刺激反应和肾实质损害两类。
护理要点:化疗前必须进行肾功能的检查。化疗前和化疗期间嘱患者多饮水,使尿量维持在每日2000-3000ml。使用顺铂需进行水化1000ml后方可给药,每日使用利尿剂保持尿量在2500ml,每小时尿量在100ml以上;注意保持电解质平衡。要认真观察患者尿液的性状、准确记录出入量、如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报告医生。
(六)肝脏毒性
(七)肺毒性
(八)神经系统毒性
(九)其他毒副作用
宋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