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是以特制的多支短针组成的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梅花针,又称“皮肤针”、“七星针”,是由古代九针中“镜针”演变而来。十二皮部与脏腑、经络联系密切,运用梅花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梅花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 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枚针)、七星针(七枚针)、罗汉针(十八枚针)等。现代又创用了滚刺筒,即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积广、刺激量均匀、使用方便等优点。
梅花针是祖国针灸医学遗产的一部分,对于很多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临床应用极为广泛。
医治原理
首先,要掌握一套熟练的经络检查法,要善于用拇指的指腹在患者体表反复循按,触摸、推压,找出病区及邻近部位和脊柱及其两侧的阳性反应处,如条索状物、结节状物、泡状软性物等,或是酸、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处。检查时要有耐心,注意询问患者,观察患者的表情,找出阳性反应处时应立即打上标记,以免在叩刺中遗忘或再次寻找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这些阳性反应处是非常重要的叩刺治疗部位。即梅花针治疗的首选部位。阳性反应物的多少与病情的轻重多成正比,多则病重,少则病轻。我们的临床经验证实,叩刺后随着阳性反映处的减少和减小,疾病就随之逐步减轻,阳性反应处彻底消失后,疾病就痊愈了。如慢性气管炎,在第一胸椎至第八胸椎两侧及腰部有条索状物及压痛,颌下有结节,如慢性胃炎在第五胸椎至第十二胸椎两侧有结节,条索状物及泡状软性物,如慢性盆腔炎在小腹、腰、骶、腹股沟有结节及条索状物,坚持长期叩刺这些疾病的阳性反映处后,均能使其逐渐消失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若阳性反应物较多,病属顽固,需耐心长期叩刺方可治愈。
操作方法
1.持针式 手握针柄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
2.叩刺法 将针具及皮肤消毒后,针尖对准叩刺部位,使用手腕之力,将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并立即提起,反复进行。
3.叩刺的部位 皮肤针叩刺的部位一般分为循经、穴位、局部叩刺3种。
(1)循经叩刺 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部位,因其分布着各经的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2)穴位叩刺 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上常于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处进行叩刺。
(3)局部叩刺 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 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4.叩刺的强度 叩刺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3种。
轻刺激 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感为度。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和头面、五官及肌肉浅薄处。
中等刺激 介于轻重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适用于一般疾病和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部位都可用此法。
重刺激 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适用于体强、实证患者和肩、背、腰、骶部等肌肉丰厚处。
5.治疗时间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
(二)适用范围
皮肤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腺 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疾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三)注意事项
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尖是否平齐,滚刺筒是否转动灵活。
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
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
4.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5.滚刺筒不宜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和出血。
w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