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特色治疗与护理技术
熏洗疗法——中医适宜技术
一、概念
熏洗疗法,就是按一定处方用药的中草药,经加清水煎、煮沸后,先用蒸气熏疗,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防治疾病方法。
熏洗疗法,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粘膜作用于机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作用机理
直接作用: 熏洗时药物通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 深入腠理、脏腑各部位, 直接吸收, 输布全身, 以发挥其药理作用。
间接作用: 是指除了药物之外, 温热刺激、机械物理等对局部的刺激,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而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作用治疗疾病。
三、基本技术
(一)、淋洗法
药物——煎汤——去渣——淋患处。多用于腹部及腰背部。
(二)、熏洗法
分全身性、局部性两种。煎好药汁倒入盆内, 先熏遂后浸泡, 外用布单或毯子盖好。多用于全身性、或手、足部。而坐浴方可用坐浴椅先熏后浴。多用于肛门及会阴部。
(三)、热罨法
用消毒纱布一层或毛巾蘸药汁摊敷于患处,与现代的湿敷法相似。主要用于软组织损伤、骨折功能锻炼期。以及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未溃破者。
四、禁忌症
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等,均忌用全身熏洗。
危重外科疾病,严重化脓感染疾病,需要进行抢救者,忌用熏洗。
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肢体缺血,发生肢体干性坏疽者,禁止使用中高温(超过38度)熏洗。
妇女妊娠和月经期间,均不宜进行熏洗。
饱食、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均不宜熏洗。
饭前饭后半小时内,不宜熏洗。
有过敏性哮喘病的患者禁用香包熏法。
五、注意事项
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
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或太冷。
注意汤药的保存,以防变质。
在全身熏洗过程中,如患者感到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卧床休息。
如熏洗无效可病情反而加重者,应该改其它方法。
熏洗的木桶要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药物可连续煎煮使用2-3天。
六、临床运用
(一)、在骨伤科疾病中的运用
《五十二病方》:外敷的药剂:有煎汤外洗的洗剂、有燃烧熏治的熏剂、有蒸葱熨治的熨剂以及灸剂。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肿是血伤,用热药水泡洗”的观点。
熏洗疗法是伤科常用的治疗方法。熏洗疗法作为中医药外治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方便、有效、副作用小、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在治疗骨关节疾病,尤其是伤筋疾患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1、风湿性关节炎:中药熏洗方:红花30g,当归20g,乳香20g,没药20g,羌活20g,独活30g,防风20g,大黄20g,黄柏15g,川芎20g,秦艽20g,牛膝15g,以上诸药用3000mL 水煎至沸腾后15min,倒出药液,趁热用药液蒸发的水汽熏蒸膝关节,以患者耐受为度,待其温度降低至50℃左右时,用毛巾在药液中浸湿后用力擦洗膝关节,范围包括膝关节上下20cm。如此反复擦洗直至药液低于30℃,把药液再次加热后,重复熏洗,每次熏洗30min。
疗程:局部中药熏洗每天1次, 2周为1个疗程。
2、膝骨性关节炎:中药熏洗:海桐皮、五加皮、红花、川椒、透骨草、甘草、伸筋草、秦艽、独活、豨莶草、艾叶、川芎、防风各15g,自制纱布袋,将药装入袋中,加凉水浸泡,煮沸后再持续加热10min,先用蒸汽熏蒸膝关节,待药袋温度适中将药袋敷在膝关节上, 将煮药水泡脚。每次30min,每日2次。10d为1疗程。
3、跟痛症:选用《医宗金鉴》中八仙逍遥汤熏洗治疗。药物组成:防风、荆芥、川芎、甘草各3 g,当归、苍术、丹皮、川椒各10 g,苦参15 g,黄柏6 g。上药加清水1 000mL于瓷盆中浸泡30min,文火煎30min,煎毕不去除药渣,将患足置于盆口熏蒸,待温度降至可浸泡患足时,将患足浸泡于药液内,直至药液冷却为止。下一次熏洗时将药液加热即可。1 d可反复熏洗3次~4次,第2日换药重煎, 3周为1疗程。
4、痛风:天麻15g,红花10g,川牛膝30g,豨莶草50g,伸筋草30g,土茯苓30g,每日1剂,加水煎煮2次,每次30min,合并滤液,与开水同入桶中,先熏蒸后泡洗,早晚各1 次,每次45min,连续治疗1周。
5、骨折:方一: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秦艽各50g,牛膝、红花、苏木各10g,煎水后加白酒、陈醋各100mL,每日浸泡,每次不少于30min。
方二:伸筋草15g,海桐皮15g,秦艽15g,独活15g,钩藤15g,丹参15g,当归15g,红花9g,乳香9g,没药9g。加水1500ml煎煮15 min,以软布先熏洗后泡洗,每日2~3次,每次30min,水冷后可加热再用。
总结:
疾病早期:活血化瘀类药:红花、桃仁、三棱、莪术等,
行气止痛类药:川芎、乳香、没药、白芷、姜黄等;
疾病晚期:补益肝肾类药物:杜仲、牛膝、续断、千年健等,
养血通络类药物:当归、鸡血藤、白芍等,
温通经脉类药物:桂枝、肉桂、川椒等;
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类药物为辅;
对于病久入络者可以稍加虫类药如乌梢蛇、土鳖虫、地龙等搜风通络。
运用熏洗方时加入透骨草、伸筋草等,这类药可以增加皮肤的通透性,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二)在肛肠科疾病中的应用
《证治准绳·疡医》:“淋洗之功,痈疽初发,则宣拔邪气,可使消退;已成洗之,则疏导腠理,调和血脉,探引热毒,从内达外,易深为浅,缩大为小;红肿延蔓,洗之则收;殷紫黑,洗之红活;逐恶气,祛风邪,除旧生新。”
近年来中药熏洗疗法在治疗肛肠疾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对于肛肠疾病手术后,在促进伤口愈合、消除水肿和止痛等方面具有西医无可比拟的优势。
1、痔疮:方一:苦参40 g ,乳香30 g ,黄柏20 g ,蒲公英20 g ,雄黄10 g。将上药加水2000 ml ,煮沸后再煎15 min。先坐熏,后坐浴。每次10分钟,早晚各一次。方二:五倍子、野菊花各50g , 苦参、大黄、银花、蛇床子各30g , 丹参、赤芍、乌梅各20g ,枯矾10g。将药加水浸泡30min , 煮沸后文火再煎30min , 去渣滤液倒入盆内先熏蒸, 待温度在40~50 ℃时坐浴15~20min , 早晚各1 次, 6 天为1 个疗程。
2、痔术后疼痛:荆芥、防风、大黄、苦参、透骨草、五倍子各60 g,川乌、草乌各20 g 组成,将上药加水1 500 ml 浸泡30 min,先用武火煎沸,后文火煎10 min。趁热先熏后洗,待水温降至40℃时,再坐浴10 min。
3、肛门瘙痒:取枯矾10 g ,白藓皮、苦参、地肤子、蛇床子各30 g。加水1000 ml 煮沸,排便后先熏后洗,每次15~20 min ,每日1~2次。
4、肛周皮肤病 肛周湿疹:方一:苦参60 g,蛇床子、地肤子、黄柏、银花、野菊花、白芷、石菖蒲、当归、生地、川芎各30 g,加水3 000 mL,文火水煎30 min后熏洗、坐浴, 1 d 2次,每次15min~20min, 4周为1疗程。急性期加苍术、白藓皮等清热利湿之品;慢性期加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药物。
愈湿疹汤:苦参30 g,地肤子30 g,黄柏15 g,白鲜皮30 g,蛇床子30 g,枯矾20 g,三七粉10 g,冰片(后下)3 g,黄连10 g,炉甘石20 g,当归30 g。上药水煎取汁趁温熏洗患处,1~2 次/d,每剂药用2 天。
总结:
肛肠疾病熏洗的治则不离泻湿解毒、敛湿消肿、活血化瘀, 辅以清热、止痛、止痒。
方法应用:泻湿解毒法应用最多, 主要药物为芒硝及大黄。其次为敛湿消肿法, 主要药物为五倍子和明矾。清热燥湿法、活血化瘀法、辛香止痛法的应用也超过半数。
药物应用:清热燥湿药以苦参应用最多, 辛香止痛药多选川椒, 活血化瘀药则选药广泛: 乳香、没药、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皆有用之。
(三)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1、阴道炎:方一;苦参30 g,蛇床子30 g,地肤子30 g,金银花15 g,黄连12 g,黄柏12 g,花椒12 g,公英30 g。煎汤熏洗。方二:苦参、土茯苓各30g ,黄柏、百部、蛇床子、夏枯草各20g ,白鲜皮25g 组成中药洗剂。煎沸药液后先熏后洗,保温坐浴,每次20min~30min ,每天2 次,7d 为一疗程。
2、宫颈糜烂;中药熏洗:蛇床子9g、黄柏18g、苦参12g、苍术9g、金银花12g、紫花地丁15g、蒲公英15g。轻度糜烂:月经干净1~2 天后中药熏洗。中度和重度糜烂:月经干净中药熏洗3~5 天。
3、外阴瘙痒方一:黄连10 g ,黄柏15g ,苦参15 g ,土茯苓20 g ,蛇床子15 g ,百部15 g ,徐长卿20 g ,枯矾15 g ,川椒10 g。将药物加水3000 ml ,煮沸15 min~20 min 弃渣,再将药液放入干净盆内,趁热先以药液之蒸汽熏蒸外阴,待药液降温后,洗涤外阴,坐浴20 min~30 min ,每剂药物坐浴2次,每日2 次,1 d 1 剂,7 d 为一疗程。方二:苦参30g ,透骨草、蛇床子各20g ,川花椒、地肤子、金银花各15g ,水煎1h ,趁热先熏后洗,每日1~2 次,5d为一疗程。如有带臭味者加土茯苓、白鲜皮;白带量多腥臭或如豆腐渣样时加艾叶或重用川花椒20g 以上。
(四)在皮肤科疾病中的应用
1、皮肤瘙痒:苦参30 g、百部20 g、黄柏20 g、银花20 g、徐长卿15 g、龙胆草15 g、蛇床子15 g、地肤子15 g、苍耳子15 g、花椒10 g、冰片2 g组成。先将方中苦参、百部、黄柏、银花、徐长卿、苍耳子、龙胆草、蛇床子、地肤子先煎15min,再加入花椒煎煮15 min,滤过,滤液放置片刻,待温度降至50~60℃时,加入1 g冰片,搅拌溶解,用药液薰洗患处,药渣加水再煎一次,再加入冰片,一日薰洗2 次,早晚各一次。一般治疗3~5 d,最长用药15 d。
2、银屑病:侧柏叶250g, 野菊花250g,芒硝250g, 花椒120g, 土茯苓120g, 枯矾60g。用法: 加水5000m l, 煎煮15m in, 去渣, 再加入芒硝、枯矾溶化。每日1 次沐浴。
3、夏季皮炎:金银花30g, 白鲜皮15g, 防风15g, 蒲公英12g, 苦参12g, 地肤子15g, 薄荷10g,葛花10g, 蝉蜕6g。用法:取本方诸药加水1500m l, 煎得药液1000m l, 去渣取汁。每日1 剂, 每日2 次。
4、急性皮炎、湿疹:三黄洗剂: 苦参100g, 黄芩100g, 黄柏100g, 生大黄100g。用法: 放水2000m l, 大火煎沸后小火再煎10m in, 过滤弃渣得药液入浴盆, 先熏后洗约20m in, 每日1 次, 待无渗出时再改用皮质类固醇软膏。
5、荨麻疹: 苍耳子100g, 防风100g, 白矾100g。用法: 加水1500m l 煎, 去渣取汁, 外洗, 每日1 次。
6、痒子:用马齿觅、地肤子、薄荷叶、陈皮各10g, 煎洗数次。
7、斑秃:当归30g, 熟地30g, 何首乌30g,黑芝麻30g, 鲜柳树枝100g。功效: 养血生发。用法:取本方诸药加水1500ml 煎, 过滤, 取汁, 外洗, 每日3 次。洗后用干毛巾包头避风30min, 连用半月。
紫草油--中医治疗褥疮常用方法之一
紫草为紫草科(Boragin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新疆假紫草、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紫草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本草纲目》记载:紫草“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一.药理作用
1.1紫草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及抗变态反应、解热、抗肿瘤、保肝、止血、降血糖、镇静、镇痛抗生育及避孕和影响免疫功能等作用。其有效化学成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溶性很强的萘醌类色素主要包括紫草素及其衍生物,另一类是水溶性成分如多糖和酚酸类;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药物。
1.2麻油具有解毒生肌、长肉作用;
1.3紫草油可提供创面愈合所需要的湿润环境,可促组织细胞生长,改善微循环,加速病损组织修复,还可避免创面换药时出血及疼痛。由于紫草油含油性成分,可使置换敷料时不会损伤新形成的肉芽组织,促进伤口愈合,并有利于谢物排泄,防止结痂形成,使愈合后不产生瘢痕挛缩。
二.使用方法
原则:创面清洁,其它褥疮措施保持前提下实施。
2.1彻底清洗创面,对有较大水泡者则抽出其中的渗出液,用无菌纱布将创面沾干,然后将备好的紫草油涂擦于创面,暴露者每日涂擦紫草油4~10次,以保持创面湿润为最佳。包扎者涂擦后可加用毫米波照射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根据辩证情况决定换药次数。
2.2可用紫草油方剂加减辨证施治:若创面较深,脓性分泌物较多,皮肤暗淡则增加白芷剂量。若肉芽组织生长过旺,高出皮肤面,则在消毒后外敷50%葡萄糖液,隔日再用紫草油换药处理。
三.制作方法
3.1先将紫草1份切碎成小段,放入5份麻油中泡30天后,将药渣去掉,过滤装瓶后高压灭菌备用。
3.2取紫草30g、白芷30g、冰片15g,麻油500 ml经加热过滤而制成。配制方法:将紫草30g、白芷30g、麻油500ml经加热至白芷微黄,约20min,过滤后冷却,加入冰片15 g,装瓶备用。4.3紫草20g,黄柏10g,白芷10g,地榆15g,冰片2g,青黛g,芝麻油500ml。芝麻油加热至沸,将湿润过的黄柏、白芷地榆放入沸油中炸取成分,至白芷断面由白变成棕黄色时,捞出药渣,放入湿润过晾干的紫草继续炸至紫草松脆变黑,过滤后顺次放入研细的冰片、青黛,搅拌均匀,油凉后浸入纱布,分装在消毒盒中,置阴凉干燥处保存备用。
3.3干紫草100g,菜籽油500g,将500g菜籽油在温火中烧开,煮沸5分钟后,待菜籽油冷却到80度左右时,将备好的干紫草放入油中,浸泡24小时后过滤,放适量的无菌纱布入滤后的油中(以纱布完全浸透油液,不滴出油为合适),经高压蒸气灭菌后备用。
3.4紫草膏制法:紫草膏由紫草、当归、防风、地黄、白芷、乳香、没药7味中药制成。将乳香、没药碾碎成细粉,当归、防风、地黄、白芷4味予碎断另取食用植物油,同置锅内炸枯,去渣,将紫草用水湿润,置锅内油炸至呈紫红色,去渣,滤过,将这2种滤过液混合加蜂蜡适量熔化,待温和加入乳香、没药的粉末,搅匀制成紫草膏。将紫草膏均匀地烊化在纱布上,装入储槽盒经过高压灭菌,制成紫草膏纱布。
血竭--中医治疗褥疮常用方法之二
血竭又名麒麟竭,《本草纲目》记载,血竭具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收敛止血、消炎止痛等功效。《大名本草》说其能“治一切恶疮疥癣久不合者”,为中药中最常用的生肌之药,其促进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作用是其治疗皮肤创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龙血竭系百合科龙血树,属植物剑叶龙血树,为棕榈科植物,其性味甘、温、咸、平,有活血化癖,消肿止痛,收效止血之功效。主要用于跌打损伤,金疮出血及心腹卒痛等症。龙血竭作为血蝎的替代品,主产广西和云南,又称广西血竭或云南血蝎,和海南血竭统称国产血蝎。
一.药理作用
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有血竭皂昔和植物防卫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收敛止血、软坚散结、祛腐生肌等功效,能抑制细菌生长,而且还能改善创面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和抗感染能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等功效。
二.使用方法
原则:创面清洁,其它褥疮措施保持前提下实施。
2.1无菌棉签蘸取龙血竭粉适量,均匀地涂于褥疮创面上,使创面完全被药物覆盖,保持创面暴露或无菌纱布包扎,1~2次/d。
2.2血竭单方+95%酒精溶解,涂于患处直至结痂无渗液。
2.3使用后表现为干性结痂式愈合,褥疮会向心性缩小,痂下无积液不必干预,自然脱落就行;大创面痂下分泌出黄色浓性物为正常现象,将积液用无菌纱布吸干,必要时去浮痂,重新使用血竭直至结痂。
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