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医保健 浅谈中医调护与宣教
2021新昌中医院体检中心... 
更多>>   
浅谈中医调护与宣教
发布:梁君妃  时间: 2013/8/13  阅读:2809

     浅谈中医调护与宣教

中医学具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愧是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学是中国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属中国古代科学范畴,而其医学模式、理论特征和实践经验,却体现了现代科学精神,对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中医药有其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美好远景

中医院有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义务和责任

中医院人肩负弘扬 和挖掘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神圣使命

一、基本理论

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痰饮等

方法:望、问、闻、切

原则:辨证论治—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辨证(心、肝、脾、肺、肾)、气血津液辨证

目标:整体平衡、标本兼治

二、生活起居中医指导

 生活起居指导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护理。目的是保养患者的正气,调整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

(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合四时之法成”,因此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指导患者生活起居。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季节的变而改变。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应指导患者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阳气;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手,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应早卧晚起,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

“服药一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损伤正气。患者应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作息规律。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睡前要神志安定,平心静气,可用热水泡脚、饮温热牛奶及足底按摩有助于睡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天保持适度的活动与锻炼。

(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

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之气等外邪的侵袭。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指导患者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添减衣服,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避之有时,或采取其他方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外邪的侵袭。

在生活起居护理中,既要注意形的保养,更要注重神的调摄。所谓养形,是指通过适当的休息和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对人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形体进行摄养和护理;所谓养神,是指应用各种方式调节患者的情志活动,使其达到情绪稳定、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健康处方

 起居有常:起卧有时,顺应四时,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应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手,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应早卧晚起,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睡眠充足:睡眠充足,适当锻炼:睡眠不足,易耗伤正气,适度的锻炼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

慎避外邪: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之气等外邪的侵袭,应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

劳逸适度: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劳逸结合应遵循“动静结合、形劳而不倦”的原则。

三、情志养生中医指导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变化,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以,“善医者先医其心,后医其身”。护士应重视情志指导,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设法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忧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以促进疾病康复。

(一)保持心情舒畅

告知患者情绪乐观、心胸宽广,性格开朗,精神愉快,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身心健康。明代养生学家石天基总结保持心情舒畅的“六常存”。

1.常存善良:心地善良的人,常助人为乐,无害人之心。养德为养生之首。

2.常存正直心:知邪正,明是非,保持觉悟,维持正气,心眼明亮,自然排出烦恼纠纷。

3.常存欢喜心:随遇而安、随意自适,不做过头事,不伤和气心。

4.常存和悦心:待人和蔼,胸怀开阔,宽宏大量,不做斤斤计较,不耿耿于怀。

5.常存安乐心:退一步海阔天空,知足常乐。

6.常存安静心:安静之心即不妄想、不贪求、不患得患失。

(二)避免七情过激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喜则气缓。调和情志,避免七情过激是护士预防和治疗患者七情内伤的重要方法!

1、护理人员需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受,同时表示理解、同情和乐于倾听、使患者感到自己是安全的、被人信任的,从而增强其继续交流的信心和兴趣。

2、护士应以真诚、热情、友善的态度对待患者,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引导患者发现自己的问题,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指导、自我克服和自我改善,避免七情过激。

 3、以理遣情:通过解释、安慰、鼓励等方式正面说理,使患者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及护理治疗的情况,消除不良情绪,使其开朗、乐观、心境坦然,气机调达。

4、转移注意力:帮助患者注意力从疾病转移到其他方面,通过一定的方法解除患者的误解和疑惑,从而尽快恢复健康。工作中护士可以与病人一起分析病情,以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使患者从迷惑中解脱出来。

5、药食法:选用适当的方药或食物,可调整五脏虚实,聪明益智,养心安神,疏肝理气,以调节情志活动。

四、饮食调护中医指导

(一)药食同源

我国的饮食治疗,有古老的医学文化背景,有“药食同源”之说。早在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食物,可作为食,也可作为药。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实践,一些食物营养价值不大、治疗作用明显的种类被分了出来,也就是现在专门用来治病的药,因此药来源于食。直到今天,仍有很多食物被当作中药广泛使用,如:大枣、莲子、山药等。同样,人们也常把不少中药当作食品来用,如枸杞子等。 “药补不如食补”的主张,道出了食医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二)饮食调护基本原则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重视脾胃,重视饮食卫生,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

2、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3、食宜温热熟软:脾喜温恶冷,故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

4、食宜少缓:“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谷气长存”。主张老年人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

5、辩体施膳:根据人的体质来选择食物。

(三)辨体施膳

 中医理论最基本的特色就是“辨证论治、辨体施膳”。意思就是,不同的体质需要吃不同的食物。

如何分辨寒热体质并根据体质选择食物?

人的体质----寒、热   

寒性体质 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喜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寒微者选择温性食品,寒甚者宜食用热性食品。  

热性体质 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热微者选择凉性食品,热甚者宜食用寒性食品。  

(四)食物的性能

1、四气五味:食物都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咸五味,例红枣性温,味甘;

作用:味苦、甘,具有清热、泻火或解毒作用,适用于实热症 

举例:高粱、大麦、绿豆、苦瓜、丝瓜、冬瓜、西瓜、萝卜、莴笋、荸荠

注意事项:易损阳气,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慎用

    热

性味:性温热,味甘、辛,

作用:具有温中祛寒,    

举例:狗肉、姜葱蒜、辣椒、白酒、羊肉

注意事项:容易助火伤津,故热病、阴虚火旺忌用

作用:温热,味甘,具有温中,散寒、通阳、补气作用,适用于虚弱或虚寒。 

举例:糯米、羊肉、鸡、鸽、鲤鱼、鲫鱼、桂圆、荔枝、胡萝卜、红糖    

注意事项:较热性食物平和,但也有一定的助火伤津作用,热病、阴虚火旺慎用  

作用:味甘,具有清热、养阴作用,适用热性病症初期,疮疡、痢疾等    

举例:小麦、鸭蛋、豆腐、莲子、菠菜、白菜、李子、柠檬   

注意事项:久用损伤阳气,故阳虚、脾气虚者慎用

作用:味甘,性味平和,适用所有

举例:粳米、玉米、红薯、牛奶、猪肉、黑鱼、山药、香菇、黑木耳等    

注意事项:皆适宜

食物的味

辛 能散能行,行气、行血、散风寒、散风热     萝卜、洋葱行气;黑木耳行血,生姜散风寒、豆薣散风热

甘 能补能缓,补虚和中、缓急止痛  山药补气,大枣补血,甘蔗补阴,狗肉补阳

苦 能泄能燥,泻下,清热、通泻、燥湿 苦瓜清热    

酸 能收能涩,收敛固涩 乌梅涩肠止泻

咸 能下能软,泻下,软坚  海带软坚    

寒性食品-----体热多食,身寒勿食

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常用来治疗热证和阳证。表现为面红耳赤、口干口苦、喜欢冷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常见寒性食物:鸭肉、蜂蜜、海藻、海带、绿豆、冬瓜、西瓜、丝瓜、黄瓜、莴苣、竹笋、黑木耳、香蕉、柿子、梨、豆腐等

热性食品------体寒者多食,体热者尽量避免

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鸽肉、羊乳、牛乳、黄鱼、红枣、桂圆、荔枝、金橘、韭菜、生姜、大蒜、花椒、葱、胡椒等。常具有温中、散寒、助阳、暖胃、散寒等作用,多用于阳虚怕冷、虚寒之阴证、寒证,阳气旺盛、内火偏重之人应忌食之。 

   护理部

[ 关 闭 ] [ 返 回 首 页 ] [ 顶 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