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健康宣教 发热不一定是感冒,警惕蜱虫叮咬病
2021新昌中医院体检中心... 
更多>>   
发热不一定是感冒,警惕蜱虫叮咬病
发布:吕英  时间: 2023/4/18  阅读:96

 本文转载自:新昌县疾控

近年来,每到4-10月份,都会有发热病人前往医院就诊,通常还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部分病人病情较重。据统计,绝大多数病人在发病前都参加过野外活动,部分被蜱虫叮咬过,也有患者蜱虫叮咬史不明确。当前已经进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高发季,公众在防控新冠肺炎的同时,也应注意防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症状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可达到10%以上。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等,或发病前两周内有被蜱叮咬史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此外,急性期病人血液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也可导致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目前没有疫苗可以预防。研究表明,蜱叮咬是感染致病病原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避免被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吸血的小蜱虫:
 
 
蜱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动物体表。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或打猎都可能会与蜱亲密接触,也有人在院子或社区里感染蜱虫的先例。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都是它的俗称。蜱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不吸血时蜱的体积只有芝麻到米粒大小,吸饱血后的蜱圆滚滚犹如黄豆粒甚至更大。每到春季蜱就进入活动高峰。
 
 
及时就医 
切记!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墙面或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如出现发热等不适,应尽快就医。如果被蜱虫叮咬,重要的是要尽快去除蜱虫!勿使用蛮力,请谨记以下步骤哦:
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不要扭曲或猛拉蜱虫,这会导致蜱虫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
 
 
腔部分:如果不能用镊子轻易地取出,也不要过于担心,可不动,让皮肤愈合。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有条件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处理。
特别提醒小伙伴,被蜱虫叮咬后,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头疼等身体不适,要尽快就医,告诉医生被蜱叮咬的情况,叮咬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动物患病,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4月至10月是蜱虫活跃期,当然并不是一旦被蜱叮咬就会导致疾病。一般蜱叮咬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多较轻微。被蜱虫叮咬严重时或致瘫痪,甚至呼吸衰竭、死亡。蜱虫可以传播多种疾病,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外,还有莱姆病、森林脑炎、巴贝西虫病、蜱传斑疹伤寒等。
 
预防蜱传疾病,要做到:
 
①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②在流行区从事野外劳动和郊游的人可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穿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喷洒驱蚊药;
③在接触流浪狗和流浪猫时,要注意防止被寄生在猫狗身上的蜱叮咬;
④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 关 闭 ] [ 返 回 首 页 ] [ 顶 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