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广东省中医药局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秋冬季是一年中的流感高发季节。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预防保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广东省中医药局委托省中医治未病服务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编制了《广东省2022年秋冬季节中医治未病指引》(简称《指引》)。《指引》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结合广东的气候特点,从治未病养生保健出发,以固护正气为目的,充分发挥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抵御流感的侵袭给予相应的预防建议。具体指引如下:今年为壬寅岁,受五运六气的影响,加之进入秋冬时节,气候多变、温差较大。此阶段人体多受火邪未尽、寒气来袭的影响,易引发上呼吸道、过敏性等疾病,结合人体红外断层扫描结果显示,多数人热在头面、寒在背与腹,症状多见头痛、咽痛;脏腑功能失衡,肝气过旺,失于条达,肺金易被肝木所侮,而见咳嗽、咽部不适、皮肤问题等;脾胃易被肝木所乘,多见胃满腹胀、消化不佳、大便秘或粘滞不爽。结合“天人合一”、“药食同源”的理论,治未病养生保健应以疏肝健脾、祛湿固表防感为主。具体参考预防方如下:受秋冬气候影响,感受风燥之邪,郁而化热,表现为咽干、鼻燥、目涩,或有咳嗽、痰少、大便干等症。处方组成:桑叶9g 雪梨2个 杏仁9g 生甘草3g 山楂15g。用法:加水1000ml,浸泡至药材变软,将雪梨去核切块放入,大火煮沸后转中火20分钟,煮取600ml,供1人饮用,每人每次200ml,每日3次,连服3天。老人、儿童可酌情减量服用。平素体质偏虚,特别是易感冒人群,除主症外平时容易疲劳怕冷,气短乏力,汗多,或有口干,进补或食煎炸之品易上火。处方组成:北沙参10g 生姜3片 乌梅2个 甘草5g。用法:加水1000ml,浸泡至药材变软,大火煮沸后转小火30-40分钟左右,煮取400ml,供1人分2-3次服,可服用3天。平素体质偏湿热,受秋冬气候影响,易受风寒,寒气郁闭不能外散,内有积热,表现为易受寒,无汗或汗出不多,咽痛、鼻干、口苦,或见黄痰,大便不通等症。处方1组成:龙脷叶10g 炙枇杷叶10g 青榄2-3颗。用法:加水1500ml,浸泡至药软,可加适量瘦肉,大火煮沸后转中火20分钟,供3人饮用,连服3天。处方2(利咽茶方)组成:鲜薄荷叶5片,鲜柠檬1-2片。(一)避免交叉感染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目前已进入流感高发季节,新冠疫情也呈散发势态,极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到人流密集场所,尽可能减少聚会。按照中国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中国疾控动态”)、广东省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广东疾控”)发布的相关要求,做好个人卫生防护。(二)保持居室卫生清洁,保持空气流通。使用取暖器时注意室内加湿,避免室内空气过于干燥。(四)多喝水。避免进食油腻、煎炸、烧烤、辛辣食物;慎食生冷寒凉性较强的水果,以及湿热性质较重的水果;食用奶制品应适量,不宜过多;食物宜烹饪制作成易于吸收的形式食用。(五)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尽量保证每天能自然排解大便。(六)保持每日适当活动。年轻人可进行跳绳、原地高抬腿跳、哑铃锻炼等;行动不便者也应适当活动手脚;老年人在居室中可进行深呼吸、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锻炼,以身上有微微温热感或微微汗出为佳。(七)冬季老年人不宜过早出门进行户外活动,宜在日出后出门,以免受到寒邪侵袭。年轻人避免晚上进行剧烈活动及大汗淋漓,宜进行舒缓的有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