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医科普 寒露惊秋,颐养神气,宜“平补”“养阴”
2021新昌中医院体检中心... 
更多>>   
寒露惊秋,颐养神气,宜“平补”“养阴”
发布:吕英  时间: 2022/10/8  阅读:466

 本文转载自:桐君堂

 

 


寒露后白昼渐短,夜晚渐长,由于日照减少,热气逐渐退去,寒气渐生,昼夜温差较大,早晚略感丝丝寒意。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的阳气都开始逐渐收敛起来,此时除了要预防寒邪侵袭,还要加强对自身阳气的护养。

寒露三候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候”即物候,每节气有三候,五天为一候,指生物适应温度等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1

鸿雁来宾 

 

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鸿雁大概是24节气中出现最多的物候了,中国古人对大雁寄托了许多情思,无论是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还是杜甫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都足以说明古人对大雁的重视。寒露时节,恰巧是最后一批大雁大举南迁,大雁南来为宾,古人细心留意,随时准备尽宾客之礼。



2

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而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其中却隐含了古人对天地的认识。他们认为此时阴气重了,飞物自然应变为潜物,如果雀鸟仍然十分活跃,则说明季节错乱,将有灾祸降临。


3

菊有黄华

 

此时菊花盛开。天地万物皆负阴而抱阳,只有菊花在阴气渐重的深秋开放。因为具有这样的特性,菊花被赋予了很多独特的内涵,比如,它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还是高尚人格的象征,陶渊明就曾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寒露习俗盘点




1

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所以应节的糕点又被称为“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2

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3

登高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而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寿”,古时登高则源于“避祸”。


寒露养生攻略


寒露养生

调畅情志


寒露时分,暮秋已至,在凄风冷雨、花草枯萎、秋叶飘零之时,难免会有凄凉、抑郁之感。中医认为,过分伤悲可损伤肺气,对免疫功能造成损害,使身体抗病能力下降。因此,注重精神调摄是秋季养生之要务,应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豁达的性格。

此时还要注意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减少暮秋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可从事书法、绘画、太极拳等安定神志的活动。晴天可到户外散步晒太阳,对改善低沉情绪有一定帮助。

寒露养生

多食养阴润肺之品


寒露后天气愈发干燥,饮食以养阴润肺为主。可适当吃梨、苹果、葡萄、白萝卜、百合、石榴、银耳、芝麻及绿叶蔬菜,还可适当服用冰糖银耳莲子粥之类的药膳以滋阴润燥。平时少吃煎炸、辛辣之品。羊肉、狗肉等温热食物,除非是阳虚怕冷之人,否则也应少吃。

呼吸道和肠道易被秋燥侵扰,分为“上燥”或“下燥”。“上燥”表现为咳嗽、流鼻血、喉咙干哑等,“下燥”表现为便秘、痔疮、大便出血等。预防“上燥”可多喝水,也可用芦根等煮水喝。预防“下燥”,要少吃煎炸、热性食物,适当多吃蜂蜜、香蕉等通便润肠之品。

寒露养生

适时添衣,防“秋冻”


此时气温明显下降,要及时添加衣物。老人、儿童、慢病患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疾病加重。

“贴秋膘”可帮助人体抵御寒冷的侵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贴秋膘”也要因人而宜。如果平时饮食就以肉类为主,体质相对较强,此时则不宜刻意“贴秋膘”。


[ 关 闭 ] [ 返 回 首 页 ] [ 顶 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