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医科普 面对变化多端的天气,我们又该如何调理自己的身体?
2021新昌中医院体检中心... 
更多>>   
面对变化多端的天气,我们又该如何调理自己的身体?
发布:吕英  时间: 2022/9/8  阅读:339

 本文转载自:罗大伦频道

其实从立秋开始,秋天就已经来了,但是那会天气还很热,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变化。但是白露过了以后,大家就要注意一些了。这是因为一般来说,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天气会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是这个时节的气候特点之一。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两三周的时间,先是热,后来是温,再是凉,气候变化得也太快了,养生的节奏也跟不上啊!没关系的,这个季节的养生确实是有难度的,但今天我们就趁此机会给大家好好说说,现在这个时节应该怎么保养自己的身体。

 


想要知道怎么在复杂的气温变化中保养身体,那就要抓住这个季节的气候特点。

 

 

首先,刚刚我们也说了,白露反映了自然界的寒气增长,但同时也说明了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会转守为攻,而且白露的到来基本上结束了暑天的闷热。

 

另外,秋天的气温下降,使得空气的水分减少,就会变得凉爽干燥,而我们人类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气机向内收敛,毛孔闭塞,汗液不再过度排出,这本来也是顺应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可是,如果收敛得太厉害,我们的体表就会感觉干燥。

 

所以,这个季节的气候特点一是凉、温差大,二是,根据这两个特点,大家就要开动脑筋,转换养生思路了。 

 

那么我们在这个时节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01

脾胃问题

 

首先就是脾胃问题,很多人就纳闷了,怎么一年四季都要注意脾胃呢?但这恰恰也说明了脾胃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况且这个时节养护脾胃并不是空穴来风。

 


第一,经过酷夏各种冰冻食物的轰炸,很多人的脾胃处于疲劳状态。这些累积下来的脾胃问题,到了秋天容易集中爆发;第二,秋季天气转凉,被高温赶走的食欲慢慢回来了,但如果饮食上毫无顾忌,会加重脾胃负担,盲目进补也会导致消化紊乱;第三,就是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并且秋天也会给情绪调节带来一定的压力,至于压力哪来的,后面咱们再说。

 

那这个时节最容易引起脾胃的哪个问题呢?答案是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是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脾胃虚寒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也有单指脾阳虚的。

 


脾胃虚寒的人也比较好鉴别,首先是胃会冷痛,不能沾寒凉的,甚至一吹冷风就会胃痛。脾主四肢,如果脾胃没有阳气,四肢也会怕冷,手脚会冰凉;其次脾胃虚寒的人一定是没有什么食欲的,而且脾胃虚寒的人即便吃下去了也会不消化,简而言之就是腹泻、吃啥拉啥。

 

脾胃虚寒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身体分泌出来的液体都是清稀的如水一样的,比如水一样的清稀口水,还有的人会流清鼻涕,还有的人尿色如水一样清稀,叫做小便清长;最后也是最好判断脾胃虚寒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舌头,舌头一定是白色的,胖大的,有齿痕,舌苔也是白腻的,上面有很多的水湿。

 

那脾胃虚寒的人怎么调理呢?


 

脾胃问题需要缓和,甘能缓中,故宜急食甘味以缓之,以甘味补脾。就是说,脾主甘味,所以脾胃虚弱的时候,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甘味的食物,这样就能够补益脾胃。当然,这里说的甘味食物,不仅仅是指有甜味的食物,更主要的是指它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食材

 

比如像是糯米,莲藕、山药、栗子、玉米、大枣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肉类的话建议多吃点羊肉,会改善脾胃虚寒的情况。或者做菜煮汤煮粥时,加入少量胡椒、干姜、陈皮。这几样食物性平辛温,能祛寒邪,保胃气。而且这个方法不止适用于冬季,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一年四季的饮食都可以坚持。

 

其他方法

 

也可以试着用较厚的纱布袋,内装炒热的食盐100g,置于脐上三横指处,有温中散寒止痛之功。也可用肉桂粉,荜拨粉,高良姜粉各10g,装入纱布袋内,夜间置于脐上,能起到温脾胃,止吐泻之功;还有,很多脾胃虚寒的人腹部总是怕凉,一吃凉的东西就腹泻,而且总是消化不良。可以用艾条灸灸神阙穴,也就是肚脐,可以温补中焦脾胃,促进脾胃运化,改善腹部怕凉的症状。每日上午9~11时,艾灸15~20分钟。

 

 

02

养肺,滋阴润燥

 

除了脾胃之外,秋天最应该养的就是肺。我一说大家可能都比较同意,好像秋季就是应该养肺一样,但其中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吗?

 

 

到了秋季,一般来说暑热己过,燥气当令。可能有些地方还是有些潮热,但实际上气候已经开始向燥气转变了。只不过这种燥气在有的地区感受不到,但感受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这实际上就跟紫外线是一回事儿,看不到,但是防晒可不能少。

 

况且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六节气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伤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

 

 

又因为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于季节为秋。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易受外来邪气的侵袭,尤其是秋令时节之燥邪。所以,这个时节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干舌燥等症。肺津伤也会见口干、舌燥、咽痛、目涩、鼻衄、干咳少痰、皮肤粗糙、大便干结等症状。所以秋令时节应注意滋养肺脏,防止秋燥伤肺,使肺气得清,呼吸平和。

 

为了应付秋燥,养阴润燥势在必行。其实,多喝水是除秋燥最好的办法,但只喝白开水是不够的。最佳方法是“朝盐水,晚蜜汤”,即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养生、抗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导致的便秘,可谓一举三得。

 

并且根据中医学理论,五脏之肺脏对应五色之白色。因此,秋季常吃白色食物可以润肺。生活中可选择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莲子等食物。对于肥胖者来说,可多吃一些诸如鱼片、豆腐、茭白等食品,这些食物对食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过敏体质者在选择食物时应以温性、补气的白色食物为主,如白莲、山药、百合等。在药膳调补中可加入诸如沙参、百合、麦冬、枸杞等滋阴润燥之品。此外,秋燥季节还应避免食用辛辣烧烤之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蒜和酒等,尤其是生姜。多食这些温性食品易伤阴液,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伤害。

 

贝母梨罐

 

材料:川贝母粉5克,荸荠15克,莲子15克,冰糖10克,红豆沙20克,梨2个(500克)。

 

做法:将莲子清水洗净,浸软。将梨洗净,在上1/4处切一刀(梨把儿不能丢掉),用小勺将梨核挖出,成为梨罐。将荸荠去皮洗净,切成黄豆大小的颗粒,与川贝粉、红豆沙馅、莲子一齐搅拌均匀,制成馅心。将馅心填入梨罐,再用梨把儿盖严,放入一个碗中,碗中加入冰糖、少量水,上屉蒸40分钟,取出即可。每日1次,餐后食用。

 

百合银耳莲子粥

 

材料:莲子10g、百合10g、银耳20g、枸杞5g、糯米50克、红枣10克。

 

做法:将莲子去心、百合、银耳、枸杞和红枣分别用温水浸泡30分钟左右。锅中水煮开,放入食材,大火煮沸,继续小火慢煮大约15分钟左右。出锅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白糖。百合银耳莲子粥,是夏末秋初润肺养肺的佳品,老少皆宜的食物。

 

但要注意,上面两个食疗,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宜使用。

 

 

03

秋悲

 

秋天不少人还会出现心情不佳,认为生活没有意思,高兴不起来;较为严重的则出现焦虑症状,食欲、睡眠等生活能力下降;精力缺乏、自我评价低、精神迟滞等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秋季抑郁症或者是“秋悲”,也就是我上文说的秋季情绪调节压力。

 

很多人觉得这就有点矫情了,我们又不是什么大诗人,干嘛没事儿这么悲伤。哎,您可能发现盲点了,为什么古代诗人这么喜欢写关于秋天的诗?为什么秋天的诗又多悲凉?


 

这是因为秋季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为忧,过悲过忧均易伤肺。而且秋季是收获的季节,现在不分男女,事业心强或者说要强的人在这个季节都容易产生悲忧等不良情绪,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看到别人收获满满,事业有成,再加上秋风落叶,凄风冷雨,往往使人触景生情,更易情绪低落惆怅,所以秋季也是抑郁症的高发季。

 

所以入秋时,我们要做到收敛神气,心态平和,不做攀比,使内心宁静平和,心情舒畅自然,才不会被秋天的悲凉肃杀之气所伤,才能适应秋天之气。

 

#1

 

如果这些心理暗示不能帮助到您,可以试试甘麦大枣茶。

 

材料:甘草10g、小麦30g、大枣10枚。

 

做法:将甘草、小麦洗净砸碎,红枣去核,放入保温杯中,加开水焖10~15分钟,代茶频饮。当然,对于那些平时就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的人也可以通过饮用一些花类代茶饮来疏肝解郁,比如玫瑰花、白梅花、合欢花等。

 

#2

 

还可以揉膻中穴,也就是仰卧位取穴,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即在两乳头两线的中点处。做法:行指揉法,用拇指置于穴位上,稍用力按揉,以微觉酸痛为度,每次按揉约10分钟,每日可行多次。按揉后可配合适量的扩胸运动,能够宽胸理气。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温中健脾、养阴润燥还是情绪调节,都突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顺时养生”。也就是根据天地自然四时气候的变化来调养身体,吐故纳新,养精守神,使心神、形体应和于阴阳的变化。

 

所以,秋天既然是个收获的季节,那么大家不妨放下手中的焦虑还有琐碎,细细的感受一下身体的变化,然后再用这一年所学,改善一下身体,争取以一个完美的姿态迎接冬天,这何尝不是一种名为“收获”的体验呢?

 

— THE  END —

 

 

[ 关 闭 ] [ 返 回 首 页 ] [ 顶 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