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三和书院
.jpg)
在有热有湿的气候里,通过大自然“蒸煮”的过程,万物将逐渐成熟。比如南方的早稻、春玉米,便是在小暑节气期间进入“灌浆乳熟期”,是谷物籽粒成熟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庄稼对水量、温度要求都很高,任一个因素太过或不及,粮食产量都可能会受到影响。
粮食、瓜果成熟的过程,其实与“蒸馒头”的状态是一样的,都需要恰当的温度(即火)和湿度(即水),在水火的共同作用下,馒头才能由生变熟。
其实,人体的生长发育也一样需要“水火共制”。所谓的水即身体之“津液”,而火则是生命的动力“阳气”了。正如清代伤寒大家郑钦安先生在其著作《医理真传》的“真龙约言”篇中曾这样描述中医视角下的生命观:“乾分一气,落于坤宫,化而为水,阴阳互根,变出后天坎离二卦,人身赖焉。”所谓的“后天坎离二卦”,便是俗称的“水火”,“水火”是人身赖以生存的两大基本要素。
而水火的往来交互,则为人身的生机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因此他继续说道:“二气往来,化生中土,万物生焉,二气亦赖焉。”二气就是前面的坎离二气(水火二气),水火的交通往来,化生出中土,而随着中土的诞生,便进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模式,万物的生机得以保障。
小暑的到来,宣告气候正式进入暑天,在“水火”的共同作用下,万物成熟。由此,我们再去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里的“夏三月”这段,一些经文的描述就可以理解其背后的含义了。“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所谓天地气交,也是阴阳气交,亦是水火往来,这一过程促进了万物的生长成熟;“无厌于日”,则强调了夏季时段充分获得阳气温煦的重要性,水本属阴,其性润下,如何才能够蒸腾起来熏蒸万物?唯有“火”的力量能让水变成水汽,加快万物成熟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