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医科普 嘴上吃些“苦”,身体更“舒服”
2021新昌中医院体检中心... 
更多>>   
嘴上吃些“苦”,身体更“舒服”
发布:吕英  时间: 2022/7/1  阅读:380

 本文转载自:罗大伦频道

中医说“夏季要养心”,因为夏季五行属火,对应于“心”。心主血脉、主神志,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夏季多汗,易耗伤心气;夏季高温,而“心恶热”,易致心火上炎,出现口腔溃疡,口舌生疮;夏季多湿,湿邪困阻阳气,易生“湿热”“湿浊”,而致呕吐、腹泻、妇科问题。

 

所以,很多夏季养生观点都会提到“入夏要吃些苦”,当然不是“吃苦头遭罪”的意思啦,而是说高温潮湿的季节,可以在日常的食谱中适当增加些苦味食物的比例,比如苦瓜、香椿、苦苣、白果、杏仁等,因为“苦味入心”,能够燥化湿邪、降逆止呕、清热解毒。

 

今天,我们也来聊一味“苦味”中药,它与夏季很配,能够“清热燥湿”;它与柴胡很搭,是“和解少阳”的功臣;既是朱丹溪口中的“安胎要药”,也是李时珍笔下的“救命”良方,它就是唇形科植物中药“黄芩”。

 

黄芩“燥湿又清热”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草原上,一片向阳草坡中,忽尔探出一抹淡淡紫色,一串串、一朵朵,被披针形的叶片承托在掌心之上,摇曳在微风之中,这株植物就是黄芩。

 

去过草原旅游的朋友或许都能有一定的感受,山地草原的气候就像娃娃的脸,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可能是大雨滂沱,我就曾在木兰围场旅游时被倾泻而下的雨,浇个措手不及。道地的黄芩就生长在那种半湿润半干旱的环境之中,秉天地清寒之气而生,练就一身能够“燥化湿邪”,又能够“化解热毒”的本领。黄芩性寒,不怕烈日高悬时的持续高温,黄芩味苦,能够抵御突如其来的水湿氤氲,这就是苦味黄芩的一大特点。

 

 

一、清肺经热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书中载:“黄芩味苦,平”,可治“诸热”,并未言其寒凉之性。到了《雷公炮制药性解》、《本草发挥》等后续年代,才逐渐出现了黄芩性凉、黄芩性寒的记载。张锡纯说“黄芩味苦性凉,中空象肺,最善清肺经气分之热”,并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收录一则李时珍亲自应用黄芩的医案,非常具有代表性。

 

李时珍二十岁那年的夏天,得了感冒,咳嗽久久不愈,他呢也像如今的我们一样,或许是工作忙,或许是仗着自己年轻身体好,疾病之初也不重视,可能还犯了些“贪凉饮酒”的忌讳,然后感冒就给拖重了。全身发热,像热气蒸骨头一样,每天能吐几碗的痰,烦躁、口渴,喝水也不能缓解,严重得连睡觉吃饭都成问题,六脉浮洪。

 

病成这样,当然得吃药了,但名医也不是生来就能治所有的病,他先后服用了柴胡、麦门冬、荆芥、竹沥等滋阴清热,化痰解表之药月余,结果病情越发严重,大家都认为李时珍必死无疑了。

 

这时多亏了李时珍淡定从容的父亲李言闻,他情急之下想起了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的经验,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口渴多饮,白天热加重者,当为气分热,宜用一味黄芩汤,泻肺经之火。


于是他用了30克黄芩,加水两杯,煮到一杯水的量后,将药汤给李时珍灌下,没想到第二天身热尽退,随后吐痰、咳嗽皆愈,李时珍就这样好了。

 

这就是入上焦善清肺火的黄芩,它能泄肺中火邪,治肺中湿热,能入手太阴肺经以降热除湿,还能入足太阴脾经,除脾经湿热,使胃火不扰肺,从而达到治肺热又治痰湿之效。那我们能从这个医案中学到什么呢?也许是一种治疗“上焦气分热盛”的思路。如果是单纯的气分热盛,以热为主,出现发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的症状,我们可以直接选用白虎汤,而气分热盛又兼具“咳嗽”“咳痰”等湿热上犯的问题时,则可以选择“一味黄芩饮”,在清热的同时肃肺化痰,正如《本草正》中所言黄芩能“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

 

 

二、清解少阳

 

都说“疾病不会照着书本来得”,就连小小的感冒也是如此。有些人感冒时会像李时珍一样,发热、咳嗽,但也会有些人感冒时并不咳嗽,只是微微发热,然后头痛、胸闷,吃不下饭,疲乏明显,那么这样的“感冒”症状还适合用黄芩吗?

 

当然,但需要与柴胡搭配,因为“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故而柴胡配黄芩,正是清解少阳的正解。

 

少阳是六经辨证中比较特殊的位置,位于半表半里,为阴阳之枢纽,若邪气居此,则既不能用汗法,通过太阳经而解,又不能用下法,泄阳明里热,较为稳妥的办法就是“调和”少阳,使邪气去而正气不伤。

 

所以,如果感冒、受风后出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等症状,不需要都具备,只要有一个症状特别明显,都可以选择小柴胡汤治疗(成药小柴胡颗粒),这就是医圣张仲景教给我们的和解少阳的秘密。

 

 

三、凉血止血

 

黄芩有凉血止血之功,晋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里就记载黄芩“主治女子血闭、淋露、下血”。《本草备要》则言黄芩能疗“血闭(实热在血分)气逆,痈疽疮疡,及诸失血。”气为血之帅,气分热盛则迫血外溢,黄芩苦寒,清热泄火而凉血止血,清气分之热,热清则血自安,气调血行,多用于火热毒炽所致的上焦吐血、衄血等。

 

止血宜炒炭用,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存性为度,炒炭后既可清热,又可止血。若取生长年少的子根,又名子芩,体实而坚,质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可治湿热泻痢腹痛。若与槐花相配,则能气血同调,入大肠清肠止血,针对湿热损伤下焦脉络而出血者,如肠风下血、痔疮、结肠炎以及妇女月经量多、崩漏等。

 

当然,出血一证,应明寒热虚实,理论上黄芩于虚寒出血者自然不宜。然而中医讲究药物相伍,相互配合,或相须增强药效,或相杀佐制副作用,以求达到药之所至,如臂使指。比如“黄土汤”本来是治疗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却配伍黄芩、生地、阿胶等滋阴清热之品,既有佐制白术、附子温热伤阴之意,也有防“血伤则阴虚火动”之心。寒温同用,融寒热于一方的方法也是值得学习之处。

 

 

四、清热安胎

 

当今社会,女性地位大大提高,在增长学历和见识的同时,结婚生子的年龄也在逐渐靠后。很多大龄产妇,大部分都是属于肾虚不固、气血不足而导致胎动不安,甚至有滑胎之象的,这种大多会用泰山磐石散、八珍汤这一类补益气血、固肾安胎的方子。而在这补益安胎的方子中为什么还要加入一味“苦寒”之性的黄芩呢?

 

其实,这个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书中道:“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当归散中有黄芩、白术,白术散更是以白术为名,故而朱丹溪言之凿凿:“妇人有孕则碍脾,运化迟而生湿,湿而生热,古人用白术黄芩为安胎之圣药,盖白术补脾燥湿,黄芩清热故也。”从此,后世医家就将黄芩视为安胎圣药。

 

我们先看怀孕常服当归散、白术散是不是可行?女子怀孕,胎儿蕴养全赖气血,而肝脾与气血关系最为密切,肝主藏血,脾主运化气血,只有肝脾协调,气血才能充足,胎儿健康,母子平安。当归散有养血健脾、清热除湿、去病安胎之功,白术散有健脾祛湿、温中散寒之效。这两个方子措词都是“主之”,一般而言,仲景的条文里主之就是适合的意思,不然就会说“宜”、“可与”等。而且白术散方后注“病虽愈,服之勿置”,言外之意就是病好了,药也别扔,继续吃。从这来看,当归散和白术散应该是仲景对于女性怀孕养胎的方子,是一种保健手段。

 

再说为什么用黄芩,古人认为部分胎儿出生之后易染麻痘疹,而这些疾病大都与先天胎毒化火有关。其实,如果大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女性在怀孕期间都会变得特别怕热,甚至出现皮肤干燥、皮疹等问题,这些也是母子郁热外泄的部分表现。

 

妊娠时的孕吐,口味变化,爱食辛辣或酸涩之品,黄芩可防因食生热。此外,孕期脾气不易控制,肝郁化火常有之,正因为有了这些火热外露的例子,也就给黄芩提供了用武之地,《滇南本草》就说黄芩疗“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医宗金鉴》中则记载:“若见其人瘦而有热,恐耗血伤胎,故宜常服芩以安之。”可见,黄芩安胎同样是建立在清热的基础上。

 

当然,疾病之由本就千万,不能因朱丹溪说白术、黄芩是安胎圣药,就所有怀孕妇女一律用之。临床更要辨证施用,明代张景岳就说“妊娠热者宜黄芩,寒则不宜也,平气者亦不宜。”陈士铎也明言:“虚寒胎动,用黄芩反助其寒”。只有契合病机才能放胆用之,不可千篇一律。黄芩用于安胎时宜炒用:取黄芩片于锅中,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可减其寒性,以免苦寒伐胃。

 

黄芩,生长年久,宿根中空而名枯芩,体轻而有升浮之性,散上焦之火,《本草汇言》称“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张锡纯赞其“中空而能调气,无论何脏腑,气郁作热者,皆能宣通之;又善清躯壳之热,凡热伏藏于经络、散漫于腠理者,皆能消除”。其所用,何其宽广,内科用以清肌退热,外科用以解毒生肌,眼科用以散热明目,妇科用以安胎理经。统观其效,皆为其善清热也。

 

图片

◎图片由包图网授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黄芩来自风雨,酿就苦味。

 

常言道“吃亏是福”,但我想,懂得“吃苦”的人生或许会更加有“福”。毕竟,生活总不完美,需要我们去拼搏、坚持、忍受失败、不断尝试,或许还需要“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熬过种种的苦,才能感受到带有“甘甜”滋味的美好。

 

这或许就是一种苦味黄芩的意义,一份“苦口良药”带来的踏实感。

 

 

[ 关 闭 ] [ 返 回 首 页 ] [ 顶 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