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浙江疾病预防控制
2022年4月25日是我国第36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及时接种疫苗,保障生命健康”。
疫苗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全社会共同做好预防接种工作,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积极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在国家制定的免疫程序基础上,我省不断优化免疫程序,先后将8月龄儿童接种的麻风疫苗调整为麻腮风疫苗,实现了适龄儿童接种2剂次麻腮风疫苗、“2+2”脊灰疫苗(2剂灭活疫苗+2剂减毒活疫苗)。2000年以来,全省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报告接种率持续维持在95%以上。 同时,努力推动全生命周期的疫苗免疫服务,将初三学生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纳入省级免疫规划实施免费接种;2020-2021年将重点人群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列为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两年累计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326万剂流感疫苗。 二 疫苗针对疾病防控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广泛的疫苗接种,曾经肆虐、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相关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978年以来,我省疫苗针对传染病平均每年减少发病超过10万人,减少死亡6000余人。我省早在1952年底消灭了天花,2000年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并保持至今,已连续23年无白喉病例报告。2021年麻疹报告发病率降至0.2/100万,与1978年相比,发病降幅超过99%。流脑、乙脑等多种传染病也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乙肝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在1-29岁人群中从1992年的11.09%下降至2014年的1.05%,在15岁以下儿童中从1992年的10.98%下降至2014年的0.68%。 浙江省1978年-2021年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趋势图 三 提升基层预防接种服务能力 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化流程为辖区人群提供优质的预防接种服务。目前全省范围内已建成1500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绝大多数受种者能便捷地享受预防接种服务,不少门诊还提供双休日接种,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大幅提升。为提升服务质量,省级制定各种指南、手册和教材供基层使用,定期举办预防接种人员岗位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加大省级财政对疫苗储运、冷链设备的持续投入,构建覆盖省、市、县并延伸至接种单位的全程冷链系统,保障疫苗流通安全。 四 全力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人群接种 2020年9月,我省率先启动新冠病毒疫苗紧急接种工作。2021年,全省各地积极挖掘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服务潜力,在社区常规接种点基础上,累计增设1800余个方舱接种点和巡回接种点等,设接种台7600余个,动员培训和配备疫苗接种、组织保障和医疗救治等人员近4万人,为全省新冠疫苗接种保驾护航。截至2022年4月22日,全省新冠病毒疫苗已累计接种1.72亿剂次,覆盖6637万人,其中完成全程免疫6487万人,完成加强免疫4001万人。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不容放松,通过科学、广泛的宣传,让公众对疫苗有全面、科学和客观的认识,倡导全社会支持并广泛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尤为重要。今年,我省将承担第十九届亚运会,为了尽早战胜疫情,创造一个安全、祥和的参赛环境,我们呼吁,请符合条件的朋友,在没有接种禁忌症的情况下,尽快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完成基础免疫满6个月的尽快完成加强免疫。 现阶段,我省实行的新冠疫苗加强免疫有同源加强和序贯加强(异源加强)两种。同源加强即接种2剂次灭活疫苗的人使用灭活疫苗加强1剂次,接种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的人使用1剂次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1剂次;序贯加强即接种2剂次灭活疫苗的人使用腺病毒载体疫苗或者重组亚单位疫苗加强1剂次。所有加强针均需在完成基础免疫6个月以后接种。 60岁以上老年人群更需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综观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老年人是重症、住院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人群死亡风险较30岁以下增加数十倍。因此,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非常必要,并且在完成基础免疫的基础上,要及时进行加强免疫。研究表明,老年人加强免疫后其中和抗体高达第2剂峰值的8倍以上,且免疫持久性更好。在安全性方面,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则更低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主要报告的是发热、局部红肿等一般反应,以及过敏性皮疹等异常反应。在慢性病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冠状动脉疾病等)中,疫苗也体现了良好的安全性。因此,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病情控制稳定且不在急性发作期的是可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如果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接种,必要时可以咨询临床医生或者接种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