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健康浙江
游离糖——牙齿的隐形“杀手”
2021年9月20日是第33个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我们都知道“牙好,胃口就好,吃饭就香,身体就棒”,爱护自己的牙齿,保证口腔健康,才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那如何爱护我们的牙齿,保证口腔健康呢? 众所周知,“吃糖有害,可导致龋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正确认识下“糖”,特别是“游离糖”对牙齿的影响。 龋齿(即“蛀牙”),其实是口腔里的细菌利用牙齿周围的糖类产酸,导致牙齿不可逆地脱矿,最终产生龋洞的过程。 那不吃糖就没有蛀牙了吗?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你所理解的糖,并不是真的“糖”。 那些看不见的“糖”,正在一点一点腐蚀着你的牙齿。 重新认识糖 一般所说的糖,是指吃起来带甜味的、颗粒状的白砂糖或红糖等传统意义上的糖,而生物医学中的糖其实就是碳水化合物。 无论是粮食米面里的淀粉,还是蜂蜜、水果里的葡萄糖、果糖,它们都是由糖类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分解完毕后最终剩下的东西都是葡萄糖。 自然界里的糖几乎全是内源性糖,是包裹在植物细胞里或植物纤维中,既天然又安全的糖。 与之相反的叫做游离糖,是指从食物里提炼、加工、转化而来,以游离形式存在的糖,包括天然存在于蜂蜜、水果榨汁后溶解到水里的糖、添加到食物里的甜味剂及各种甜味糖浆。 总之一句话,除了蜂蜜,在自然界几乎找不到游离糖,都是人工生产出来的东西。 而“吃糖有害”的前提就是你吃的是游离糖。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游离糖只是糖的存在形式,并非特指某种糖。不过一般来讲,占据我们日常生活99%的游离糖都属于添加到食物里的添加糖。 ● 游离糖和添加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把食品中额外添加的糖叫做“添加糖”。相比游离糖,添加糖概念范围更小。比如饮料中的甜味剂既属于游离糖,也属于添加糖;但鲜榨果汁中的糖属于游离糖,不属于添加糖。 说游离糖有害,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能被人体快速吸收,引起体内代谢的大幅波动,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等疾病风险。 另一方面,游离糖只能提供能量没有额外营养素,过量摄入极易导致龋齿、肥胖,还可能加速人体老化。 健康吃糖 目前,龋病预防主要遵循以下策略: ①抗微生物制剂,如免疫制剂; ②增加牙的抵抗性,如涂氟防龋; ③改善饮食结构; ④采取公共卫生防龋策略,如饮用水加氟。 其中,合理饮食结构是成本最低廉、最容易达到,且与每个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条。 那么该如何吃糖? 从健康的角度来讲,游离糖的摄入应越少越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游离糖的摄入量应该限制在每天总能量的10%以下,最好不超过5%。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日摄入添加糖不超过50克,最好少于25克。 这个标准说起来容易,做到几乎不可能。一方面,当游离糖以果糖的形式出现在蔬菜水果中,它不会像其他主食糖类那样增加饱腹感,所以非常容易过量摄入; 另一方面,游离糖大多数时候处于“隐形状态”——它不只有“糖”这一个名字,也不只仅出现在甜品之中。 事实上,游离糖可以说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大部分加工食品中都能找到游离糖的化身。 举个例子来讲,没有人会称出25克白砂糖来干吃,因为实在太甜了。但把这些糖作为调味品加到水、果汁或牛奶里面就不一样了,更不用说是加到蛋糕或是肉制品里。这样一算,每日糖摄入量超过上限简直不要太轻松。 即便如此,从自身健康着想,在日常饮食中,添加糖是可以完全去除的,游离糖的摄入则应越少越好。但不推荐完全戒糖,多味的人生不应没有甜,只剩苦辣咸。相比游离糖,糖分的最佳来源是富含膳食纤维等优质碳水化合物的全谷物食品,他们能为身体提供能量,营养价值更高。如果实在渴望甜食,可以少量摄入,切忌过度戒糖而导致最终的暴饮暴食。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