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林燕
火针疗法是一种疗效卓著的传统针灸方法,是用一种特殊质料制成的粗细针,火烧红后迅速刺入到人体的一定穴位或患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火针疗法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火针古称之为燔针、焠刺、白针、烧针,发展至今已有2千多年历史。在汉代,火针应用已十分普遍,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明代,当时的代表著作《针灸大成》、《针灸聚英》等书均对火针疗法做了全面精细的论述,奠定了火针治病的理论体系,清代医家更拓展了火针的治疗范围,20世纪80年代,国医大师贺普仁创立“贺氏针灸三通法”,其中一法即是以火针为代表的“温通法”,并独创贺氏火针针具。
火针分为:细火针、中粗火针、粗火针、三头火针等,近现代对火针针具不断改进,出现了火钗针、毫火针、火鍉针等针具,火针疗法逐渐向无痛、安全、高效、简捷、快速等方向发展。
火针疗法特点在于取穴数量相对少,效专而力宏,且治疗时间短。火针疗法操作时,针体插入火焰中,烧针至通红,并迅速地将针正确地刺入穴位,同时敏捷的将针拔出,全过程仅二分之一秒。出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即可减轻疼痛,同时保护针孔。一般火针刺法有:点刺法、痛点刺法、散刺法、密刺法和围刺法等。
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既有针的刺激又有温热刺激。其机理在于用温热刺激穴位或部位来增强人体阳气鼓舞正气,调节脏腑激发经气,并通过穴位、经络,达到温阳祛寒、疏通气血的目的,发挥祛寒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因此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主要用于痹症、胃下垂、胃脘痛、泄泻、痢疾、阳痿、风疹、月经不调、痛经、小儿疳积及扁平疣、痣等。另外,根据“以热引热”“火郁发之”的理论,将火针用于治疗因热毒内蕴、拒寒凉药而不受之热证如带状疱疹、乳腺炎等,均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带状疱疹,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在发病早期即采用火针疗法可以大大缩短病程,减轻疼痛。火针治疗本病有治愈率高、起效快、疗程短、后遗疼痛发生率低、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火针治疗腱鞘囊肿也因其见效快,复发率低,也已得到病人的普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