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中医科普 五谷养脾?哪五谷?怎么养?
2021新昌中医院体检中心... 
更多>>   
五谷养脾?哪五谷?怎么养?
发布:健康教育科  时间: 2020/1/6  阅读:741

本文转载自:罗大伦频道

 我们首先应该知道,除了“药食同源”,还有“药食同理”


“药食同理”的意思大概是许多食物即药物,药物即食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不仅运用到药物之中,还同样适用于食物之间,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而“药食同源”则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有的人可能不耐烦了,这洋洋洒洒的一大段,到底想要说什么啊?我们其实想要说的是,一开始为大家介绍药食同源的食材,只是因为这些食材易于购买,好操作,且对身体并无什么伤害,所以才介绍给大家的。但在后来,我们逐渐发现某一类食材对某一脏腑有很好的效果,比如五谷杂粮

五谷养脾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文章重心逐渐偏移到像黑豆、大麦这类食物的身上。为什么要养脾呢?这主要是由于在临床上发现现代人的消化系统都很糟糕。据统计,中医院门诊中80%是看肠胃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脾胃的不良正是慢性病最好的温床吃进来的多,出去的少,久而久之,你的身体就成了超级垃圾场,恶臭冲天,能不生大病吗?那为什么现代人的脾胃功能会失调呢?原因就是错把副食当主食,五谷不入脾胃虚。

当然,这只是从大数据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医的立场来谈就是,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我们每天要吃饭喝水,饮食进入身体,全都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以气化成精微物质,营养全身。也就是说,脾是生命的根本保证,脾最不能虚。

举例来说,痰湿体质的人,其根本是脾虚脾虚则气化减弱,阳气不能运化,则代谢产物易于积聚,化为痰湿。痰湿无所不在,而且各种怪病因之而生。俗话说,怪病多由痰作祟。我们都知道肾不能虚,虚则易衰老,却不知脾更不能虚,虚则百病丛生。

再回到五谷上来,为什么这么多食物,我们单单推荐五谷作为脾的“家庭医生”呢?想要知道这个问题,您就得先了解,五谷是哪五谷。

“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虽然关于五谷的说法很多,但主流的是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虽然说是五谷,但实际上经过医家先辈的不懈研究,其内涵早就延伸了不少。


●粳米,又名大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用于脾虚烦闷,泄泻,消瘦,下痢

玉米,又名包谷味甘,性平。有补中健脾,除湿利尿之功。可用于泄泻,痢疾等病。

 

粟米,又名小米。味甘咸,性微寒。补中益气,健脾益肾之功。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纳食少,烦渴,反胃呕吐及病后体弱等。


高梁,味甘,性平。有健脾益中,渗湿止痢之功。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

虽然“五谷”之外延远远大于“五”,但无论怎么变,《黄帝内经》中说的“五谷为养”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医林状元与五谷


光纸上谈兵,可不是咱们的风范,话说回来,自古以来到底是哪位大家“五谷”用的最好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医林状元”——龚廷贤。

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金溪人,生活于明代嘉靖元年至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522-1619年),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龚廷贤出身为世医家庭,曾在太医院供职,曾治愈了明藩王鲁王妃的臌胀重症,鲁王称之为“国手”,并赐匾额一块,题字“医林状元”,足以表明其高超的医术。

说起“医林状元”这块匾,就不得不说说当年的故事。在龚廷贤医学生涯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他医好了鲁王妃的不治之症。当时,鲁王妃患“臌胀”,患病后的鲁王妃腹大如鼓,左肋积块刺痛,坐卧不宁,饮食不进,二便涩滞。经太医多方治疗,均不见效,生命垂危。鲁王乃召龚廷贤诊治,经诊脉察舌,探本求源,认为病因是攻伐太过,五脏皆虚,湿热壅盛,故提出了“补脾土,养肺金,滋肾水,生心血,平肝木,清湿热,升元气”的治法,并采取分阶段有步骤的治疗方案。先服补中益气汤,继进瑞莲丸、白雪糕及太和丸等服至百余剂。经治疗,王妃诸症皆除。再调养半年,终获痊愈。为此,鲁王大喜,被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的匾额。

光看这方子您就知道这位先生多爱用五谷了,补中益气汤自然是不必说,光是白雪糕、瑞莲丸、太和丸这三种就够咱们“喝一壶”的了。白雪糕白雪糕的主要成分为干山药人参茯苓,莲肉,芡实神曲(炒),麦芽(炒),大米,糯米白沙糖此面点能健脾益气,补肾固精。太和丸主要是针对元气不足,脾胃虚损,不思饮食的情况,其主要成分中含有白茯苓,陈皮,神曲,麦芽等该有的五谷杂粮是一样不少。当然,瑞莲丸也是同样,这里就不细说了。

您看,古代医家们都对五谷杂粮推崇之至,我们也不要畏手畏脚了,还是来学习一下干货吧。

小米为五谷之首,也是五谷中最有营养的。小米性温,其最重要的作用是补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使脾胃不得养,则气血不能顺利化生。养脏先养脾,养脾可常食小米粥。经常食用小米粥有助于补中益气,益寿延年,尤其是脾胃不和之人,老年人及孕妇应经常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了:“粟米(小米)气味咸,微寒无毒,主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

这里您可别以为圆力是在敷衍,这一碗小小的粥,里面也是有不少门道的。大家都喝过小米粥吧,煮粥煮好后,放入容器,凉一下,会发现一层浮于粥表面的浓稠液体,那就是粥油。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也专门提到粥油,大意是:“粥油营养丰富,不同的粥油有不同的功效,对于肠胃不适等疾患是首选补充食物,如果长期食用可缓解和辅助治疗胃病等,是某些疾病患者的首选食物。

这东西好是好,但天天喝小米粥,眼睛不都得绿了?这您就有点被局限了,小米粥包容性极好,无论是加点龙眼还是山药,甚至是党参都是可以的,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减。

今天的这篇文章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希望引起您对脾的重视,毕竟临近春节,不少人的脾胃又要受苦了,我觉得大家还是提前养养比较好。当然,我们也会一直为您介绍关于五谷杂粮的知识的,敬请期待。


[ 关 闭 ] [ 返 回 首 页 ] [ 顶 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