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的口号,旨在强调精神健康在21世纪的重要性。事实上,近年来的许多耳闻目睹的事件表面上可能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深究其潜在背后无不与当事者的心理健康或精神障碍有关系。
根据2007年费立鹏等报道的国内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约有17.5%的中国人患有精神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情感障碍(6.1%,如抑郁症)及焦虑障碍(5.6%);而精神分裂症(老百姓习惯称“精神病”或口语化的“神经病”)不到1%。据统计,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率达到75%,而其他精神障碍的治疗率均不足10%。换句话说,许多需要寻求专业帮助的精神障碍患者未得到及时的诊治。
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是客观存在的,就目前的低治疗率来看,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民众缺乏精神卫生常识、对精神障碍存在偏见、对精神疾病不愿面对和接受、误认为精神障碍是终生病或不能治愈;
二是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歧视;
三是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因害怕被歧视、存在“病耻感”而讳疾忌医。
因此,要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早期识别与治疗率,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民众对精神障碍的知晓率、消除人们对精神障碍的偏见和错误认识是最基本的对策。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日益重视,2013年颁发实施了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健康与卫生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在我国未来的健康保健领域中有着举足轻生的地位。
相信:“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将会成为人们的普遍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