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特色疗法 骨质疏松症(一)
2021新昌中医院体检中心... 
更多>>   
骨质疏松症(一)
发布:何逸峰  时间: 2016/10/8  阅读:2592

随着人均寿命延长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作为中老年退行性疾病之一的骨质疏松症及其所引起的骨折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备受关注。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答: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本病常见于老年人,但各年龄时期均可发病。骨质疏松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系指不伴引起本病的其他疾患;继发性骨质疏松则是由于各种全身性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引起的骨组织量减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类;绝经后骨质疏松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一般指老年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

二、骨质疏松的病因是什么?

答:1.原发性

   西医学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学说众多,仍未阐明;凡可使骨的净吸收增加,促进骨微结构紊乱的因素都会促进骨质疏松的发生。祖国医学中肾虚与OP的关系得到了中医学界的广泛认同。除肾以外,尚有脾、胃、肝等脏腑与OP的关系密切。另外,瘀血等病理因素在OP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也被部分学者所认识。

  2.继发性

⑴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性腺功能低下、糖尿病等。⑵妊娠、哺乳。⑶营养性:蛋白质缺乏、维生素CD缺乏、低钙饮食、酒精中毒等。⑷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⑸肝脏病。⑹肾脏病:慢性肾炎血液透析。⑺药物:皮质类固醇、抗癫痛药、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肝素等。⑻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卧床、截瘫、太空飞行等;局部性的见于骨折后、伤后骨萎缩等。⑼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⑽类风湿性关节炎。⑾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转移癌、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⑿其他原因:骨质减少、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

三、临床上如何诊断骨质疏松症?

答:需依据病史、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骨密度测定等综合评估作出诊断。

(1)病史

     老年患者可无明确病史,其他原因引起的骨质疏松则有相应病史。

(2)症状与体征

    (A)疼痛

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B)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导致 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

    (C)骨折

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者非暴力骨折,如从站高或者小于站高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3)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清蛋白电泳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通常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值在正常范围,当有骨折时血碱性磷酸酶值水平有轻度升高。如以上检查发现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或转至相关专科做进一步鉴别诊断。

(4)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骨强度下降有关,而骨强度是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所决定。骨密度约反映骨强度的70% 。临床上采用骨密度(BMD)测量作为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者是单位面积(面积密度) 的骨量,目前临床骨密度测量的方法有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外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pDXA)、以及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其中DXA测量值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

骨密度通常用TScore(T)表示,T=(测定值一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

诊断

T

正常

T值≥ -10

骨量低下

-25<T<-10

骨质疏松

T值≤ -25

T值用于表示绝经后妇女和大于50岁男性的骨密度水平。对于儿童、绝经前妇女以及小于50岁的男性,其骨密度水平建议用z值表示:z=(测定值一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

[ 关 闭 ] [ 返 回 首 页 ] [ 顶 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