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中医有药食同源之说,历来很重视饮食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食物本身有四气五味之异,故其可调整机体寒热虚实、阴阳平衡。饮食调护,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对病人进行营养和膳食方面的指导和护理,采取针对性的饮食的一种方法。
一、饮食调护的原则
1、因人因病辨证施食
饮食护理时应按寒、热、虚、实的不同,结合食物的性味,选择相宜之食物配膳,做到寒热协调,五味不偏,有益于健康。如风寒感冒患者,对成年体质壮实者,可选用发散作用较强的食疗方如姜糖饮、葱白粥等;对老年体虚者,应配合具有补益作用的食品或药品,如人参桂枝粥、木耳粥等。对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症,可用葱、韭、姜、蒜、辣椒等辛热之品,以达健脾通阳温中之效。
2、因时因地灵活选食
选择饮食时,要根据四季不同气候特点及地理环境之差异,灵活选择不同性质、不同功用的食物进行调治。如春季宜选用具有辛凉疏散作用的食物,以防疫毒入侵;夏令宜选用清凉饮料或清暑食品,以清解暑热;秋冬则宜选用具有平补或温补的食品,以散寒扶正。
3、审证求因协调配食
疾病的原因错综复杂,要做到合理调配饮食,必须审证求因。如便秘一证,因有气虚、津亏、燥实之不同,其治疗当有补气、生津、泻下之异,饮食护理也不尽相同,如气虚便秘宜用胡桃粥;津亏便秘宜用鸭梨粥,燥实便秘宜用牵牛子粥等。
4、饮食适量软硬相宜
食量太过,运化不及,反损伤脾胃;食量不足,机体得不到水谷精微,导致正气不足,无以驱邪。食物的软硬应根据病人脾胃功能酌定。大多数病人,脾胃功能低下,应给以软、精、细的食物为原则,即使与病证相宜的,也应适当控制,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而使余邪难清或愈而复发。
二、饮食护理的基本要求
病人的饮食,应具有营养,适应病情,并在调配、烹调上做到色香味俱佳,清洁卫生,易于消化等,除了掌握饮食原则外,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宜有节
饮食要有节制,做到定时定量。进食不定时、饥饱过度,使胃肠功能紊乱,影响消化吸收。饮食过量过饱,超过胃肠受纳能力,会损伤脾胃;饮食不足,机体气血得不到补充,气血亏损。
2、轻者治以食,重者食药并举
以食品治病,固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其针对性和作用不像药物那样强,故病轻者可单用食治,但重病者则要食疗药疗并用。
3、病中忌口
患病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忌食某些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和疾病的治愈,故病中忌口,一方面是药后忌口,如服药期间忌食粘腻、气腥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另一方面是疾病忌口,如水肿病人忌盐,消渴病人忌糖,皮肤病,过敏性疾病忌食鱼、虾、蟹等发物类食品。
4、软硬冷热相宜
饮食太软可使患者失去食欲,太硬会影响咀嚼,有碍消化。太冷伤脾胃之阳气,发为腹痛、泄泻等症。太热则伤阴,而致胃火亢盛,发为脘腹疼痛、齿痛,甚至烫伤口腔粘膜。
5、饮食清洁
做好饮食卫生,不吃生冷腐败、污染不洁的食物,更要避免误食有毒食物。
6、不偏食
偏嗜饮食可发生多种病症,如膏梁厚味可助温生痰化热,甚至生疮疖痈疡;过食生冷损伤脾胃之阳气,内生寒冷,致腹痛腹泻等;偏食辛辣,则胃肠积热,大便燥结,久而酿成痔疮下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