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三里穴:古人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之说。常灸、按、揉、叩击足三里具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预防衰老、改善疲劳的作用。善治各种胃肠、心脑血管病症,同时对循环、免疫等系统有良好的双相性影响,是全身的强壮、保健穴之一。【取穴方法】垂膝正坐,或仰卧伸足。在小腿前侧,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取穴时,将手掌横放于膝下,食指置于外膝眼的边缘,同身4横指(食、中、无名、小指)的小指边缘即为3寸,再外开(与胫骨垂直)1横指即是。
二、三阴交穴:具有调经止带,健脾祛湿,通利水道的作用,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善治妇科病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是全身的强壮、保健穴之一。采用揉按法或艾灸法。【取穴方法】内踝尖上直上3寸,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三、合谷穴:具有疏调面部经气,善治头面、五官部病症功效。同时,合谷具有既可发汗解表、祛风止痛,又可固表止汗的双相性作用,并可以缓解上肢、颈部、上腹部等部位的疼痛,每天按压3至5次,每次5至7分钟。也可用艾条灸,每天1至2次。【取穴方法】在手背虎口处。第1、2掌骨间,约当第2掌骨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尽出即是。
四、内关穴:具有益心气、宽胸膈的功效,凡心胸诸症(如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用此穴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还可改善或缓解癫、狂、痫及部分神志病症的症状与发作频率。还可以用于“心口”部的不适,如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等。可以每天用轻柔的手法按揉内关3至5次,每次5至1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内关穴下为正中神经,揉按或按压手法不宜过重,如出现局部剧烈的痛麻感,应停止手法操作,避免造成神经损伤。【取穴方法】仰掌(掌心向上),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肌腱之间。取穴时可握拳,微屈腕显现两肌腱,患者另手的无名指置于掌侧腕横纹,以同身的3横指(食、中、无名指)的食指边缘即是。
五、大椎穴:具有清热解表、温经通络的作用,是治疗各种发热性疾病的要穴。由于穴在肩项部,可用于防治颈项和脊柱病症。同时,还是防治呼吸、神经、血液系统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强身保健的主要穴位之一。对外感发热可采用拔罐或刮痧法;对内伤等虚劳发热、骨蒸盗汗可采用艾条灸;防治颈椎病和脊柱病症可以采用揉按、拔罐等方法。【取穴方法】项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间。取穴时,正坐,略低头,约与肩平的脊柱正中高骨(可随颈部活动而活动,其下之胸椎骨固定不动)下即是。
六、迎香穴:具有通鼻开窍的功效,善治鼻疾。揉按迎香穴,对减少呼吸道疾患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可每天2至3次。【取穴方法】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
七、风池穴:有祛风清热、疏通头、目、面部气机的功效,善于防治外感、内伤所致的各类头痛和眼、鼻、耳等五官病症,以及中风、癫、狂、痫的功效。同时是平息肝风的主穴,常用于高血压、中风的防治。同时,穴位于颈项部,也是防治颈椎病、枕神经痛等颈项部疾患的主穴。对于此类病症,可采用揉按法、艾条灸或拔罐。【取穴方法】颈后,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
八、人中穴:具有醒神开窍、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解痉通脉等功用,历来被作为急救首选之要穴。当人中风、中暑、中毒、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时,用食、中两指端置于拇指面,以增强拇指的指力,用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顶推,行强刺激。以每分钟20至40次为宜。【取穴方法】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